市政中心更新綱要計畫(Civic Quarter Regeneration Framework)

這是曼徹斯特市政府希望給遊客的第一印象。前景是維多利亞時期的紅磚建築,中景是1996IRA爆炸案後都市更新下的產物:Urbis博物館,遠景則是21世紀的高層建築Beetham tower等。這個世界工業革命源地不斷地在更新與改變,但是要怎麼樣求新求變才能成為一個有特色的世界城市?

因為調查曼徹斯特市中心的運河所需,我上網查詢了運河周邊的相關都市計畫與歷史空間。瀏覽了市政府的市政中心更新綱要計畫之後(Civic Quarter Regeneration Framework),我發現幾個不錯的概念,或許值得提出來分享。
市政中心更新區。

這本綱要計畫是2009年3月出版,實施期程為10年,所以裡面部分構想已付諸實現。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更新計畫的目標及策略的邏輯清楚,從了解地區的空間及建築物的特殊性,順著這些特性去強化現況環境與活動的質與量。從都市及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本區一直是曼徹斯特的門戶及行政中心,這項特色反映在現今的都市空間及建築物上,包含了4個歷史保存區及26處的指定古蹟位於更新範圍內,這點讓它有別於市中心的其他分區,而市政府也有意藉由更新強調出此區的城市意象及一流的文化活動來與其他國際城市競爭。

第二點不錯的概念是這個計畫將現有的文化團體所需的發展空間納入考量,例如一些有潛力的表演團體目前面臨場地不敷使用的狀況,尋覓新的展演空間成為必要。中央圖書館附屬劇團就是其中一例,更新計畫建議將其從現在的二級*圖書館地下室遷到二級古蹟皇家劇院 (同在更新區內),讓其有更多發揮的餘地,而原圖書館地下室則與圖書館一並進行整修後回歸藏書閱覽使用。這樣的空間整合方式讓區域內的軟硬體文化資源各得其所,是很好的更新方式。台灣很多都市更新所創造出的旗鑑型展演空間常忽略地方原有的地景特色、文化資源與社區需求,所以很容易創造出使用率偏低的公共建築。

此更新區目前是曼徹斯特市中心重要的東西向道路節點,電車、公車、自用車、腳踏車、行人等匯集所在。更新計畫的目標是2012年後此區每年會舉辦32場以上的國際會議,加上既有的文化藝術活動,未來交通量勢必會更加繁重。市政府的對策是引進大眾捷運系統,並加寬現有的人行空間以鼓勵步行,人行空間的改善會是此區最主要的交通改善投資。這一個概念或許也值得借鏡,是不是我們在解決都市交通問題時,只著重拓寬道路以紓解車行交通?還是可以有更環保及創意的方案,讓居民及旅客可以步行的方式享受都市空間?曼徹斯特市中心的道路最多不會超過4線道(包含單向及雙向道路),這4線道中有的還被劃為公車專用道,近年則又撥出腳踏車專用道,所以很清楚的,市中心自用車的空間是在縮減的,而這個更新計畫提出了相同的趨勢來提升市中心步行的品質。

整個更新計畫分政府及私人投資兩個部分,政府投資4個主要建築物及公共空間的整備,藉以刺激引導未來私部門的投資。這4個案子全是地標性的歷史空間翻修及原有機能加強,包含一級古蹟市政府、聖彼得廣場、二級*中央會議中心及羅馬城區。私人資金的部份將投注於10處經指認出的60-70年代建築,新開發將提高服務業及住宿的樓地板面積。從計畫書及建築設計模擬來看,這些新開發都將是10-40層的高層建築,加上2006年完工的47Beetham Tower,這是不是代表曼城市政府有意將高層建築集中於此區?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又繼續追查市政府的高層建築政策。市政府基本上是鼓勵將高層建築集中於市中心,用以彰顯出曼徹斯特在區域及國際的經濟地位,但未明確指出市中心的哪一區。由於曼城有很重要且密集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遺產,天際線跟建築的尺度與材料是形塑曼徹斯特工業城市意象的元素,很多視覺廊道皆應受到保護,雖然目前有歷史保存區的劃設,但其實市政府沒有更清楚的研究來支持其對於高層建築提案的許可或駁回。這些高層建築提案的確有些讓人懷疑其區位的適當性,有些則讓人擔心其對於歷史天際線及微氣候的影響,我其實對於這一區未來歷史建築與高層玻璃帷幕交雜的景象抱持保留的態度。

一級古蹟市政府及聖亞伯特廣場。這一公共空間因為佔地寬廣,且中間干擾物不多,所以成為很多活動的舉辦場所,包含聖誕市集等。
二級*古蹟中央圖書館、二級*古蹟市政府增建及聖彼得廣場。這一交通節點集合了曼徹斯特所有的陸上交通工具,加上電車月台的分割,整個空間顯得分割且擁擠。
二級*古蹟中央會議中心(原中央車站)及周邊的高層建築。此會議中心預計在2012年後每年舉辦32場的大型國際會議。
幾棟被點名拆除的現代建築。
羅馬城區的運河廊道所看到的天際線,工業遺跡與背後47層的Beetham Tower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