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遺址保存-前言

(本篇文章原刊於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副教授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調查研究計畫》)

身為世界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皆因此而產生重大變革。時至今日,這些刻畫在地景上的空間特性及建築結構已成為英國文化遺產保存及發展觀光的重心。英國工業遺產的保存有幾項特殊性及優勢,從研究技術的累積及相關資料庫的建立、官方的積極保存政策,以及高度的社區自發性參與,都是讓今天英國工業地景得以永續發展甚至登上世界遺產文化地景名單的助力。工業考古學 (Industrial Archaeology) 在英國約在1950年代發跡,一開始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兩個支流,一個是指工業革命所遺留下來的建築及結構,另一個則是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手工技術。但自二十世紀中開始英國一些典型的產業逐漸衰落,再加上紡織工廠、鑄鐵結構、運輸系統、以及相關工業地景的歷史重要性漸受重視,英國工業考古學才將重心放在工業革命之後的歷史遺蹟。英國工業考古的研究傳統在於產製過程的發掘與紀錄,利用考古技術來辨識及區分現有的遺構所代表的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及類型,田野方法包含製圖記錄原始材料到成品的生產流程的空間關係,以及現場重要的機具種類及基地特徵等。目前英國工業考古研究有幾個重要的發展議題,第一是由傳統的工業考古衍生出的地景研究方法,將工業遺產放在地景發展脈落下來檢視區域工業發展的起源及型式。第二則是在以上的基礎資料建構底下,工業考古學者得以將其研究尺度由地方性及區域性的工業地景及建築轉向更廣闊的國際間勞力分工關係、人口流動、資源分布不均、性別等等議題的比較研究。也因為議題轉向到社會經濟層面,遺址的考古重心由原本的生產相關建築(工廠、礦場、運河、鐵道)擴充到勞工住宅、公共衛生、娛樂設施、甚至到城鎮的規劃。

而相對應到工業遺址保存方面,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在60年代即納入英國歷史保存的政策之中,並依工業遺產本身的代表性及歷史意義將其分為四級:地方級、區域級、國家級、世界級。在有限的資源下可先對層級高的工業遺產進行最詳盡的調查紀錄。一直到1985年英格蘭文化遺產組織 (English Heritage) 成立了工業考古小組 (Industrial Archaeology Advisory Panel) 針對工業遺產的指定及相關議題進行研究討論,而他們也負責籌劃英國提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的工作。透過地景脈落的研究,他們建議將英國工業地景分為四個種類作為世界遺產的潛力點:18及19世紀的礦業地景、加工及製造的工業化、早期內陸運輸的發展、具有工藝價值的土木工程作品。其中第一項的具體實例即為康威耳的礦業地景,已於2006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單。除了位於郊區的工業地景之外,由於英國境內相當多的城鎮皆在工業革命期間發跡,地方政府城鎮規劃部門透過都市規劃的手法將這些城市中的歷史區塊保存下來,英國所強調的歷史保存在於其特色的保留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文化遺產的指定不是保存的唯一目的。也因此大量的歷史區塊及區域性的地景元素(運河、鐵道等)仍能在現今的社會經濟及環境脈絡下成為正面的文化價值。

另外一項英國工業地景保存的特殊性在於其社會的自發性投入,基於這樣傳統,很多文化遺產不需透過唯一的官方管道來強制保存或限制開發,而是以社區、信託組織、地方社團等等作為文化遺產的所有權人、監督人、經營管理人。根據英格蘭文化遺產組織的統計,英國境內的工業遺產所有權中,信託組織及社團佔了31%,私人持有佔了22%,公司行號佔了7%,對照起地方政府的20%比例,絕大部份的工業遺產仍透過私人組織進行保存再利用,這樣的保存機制反到增加了文化遺產再利用的可能性,而非僅是博物館式的保存方式。以下介紹的三個案例除了呈現英國產業地景的不同面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反應出產業遺產保存再利用與經營管理機制上的多樣性。



參考資料:
English Heritage, 2000, Conservation Bulletin, 38, London
Michael Nevell (edited), 2003, From Farmer to Factor Owner. Models, Methodology &
 Industrialization. Q3 Digital, Loughborough, Leicestershi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