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遺址保存-摩威罕碼頭 Morwellham Quay

(本篇文章原刊於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副教授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調查研究計畫》)


一、歷史發展
摩威罕碼頭所在的塔瑪河谷 (Tamar Valley) 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康瓦耳郡及得文郡的交界,河谷的兩側蘊藏豐富的銅及砷等金屬礦脈。記載顯示十三世紀時摩威罕碼頭附近即有農耕活動,當時河岸的碼頭只是附近修道院的運輸站,以連接到下游的樸資茅斯港 (Plymouth)。十八世紀起塔瑪河流域內的金屬礦產陸續吸引礦商前來開採,但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才真正進入生產的巔峰時期,當時光是塔瑪河流域就包含了一百零九座的礦坑,而這樣的開採規模也改變了原本的農村地景。大量的礦產使得沿岸的碼頭已經無法負荷交通量,因此摩威罕碼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成工業港,並花十三年的時間興鑿一條運河連接礦坑與碼頭。由於地形因素,運河尾端比碼頭高出約七十公尺,因此必須以軌道車連接運河及碼頭。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再度擴建原本的碼頭讓載重三百噸的貨船可以停靠在此上下貨,摩威罕碼頭此時已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最大的銅礦運輸港。街道上的旅館及雜貨店等除了做當地人生意之外,更要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這樣的盛況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後逐漸走下坡,大量的礦工被迫移民到他處居住以求生計,礦區則荒廢無人照理,所幸豐富的林相保存住了這樣的礦業地景及摩威罕碼頭。一直到1969年摩威罕與塔瑪爾河谷信託組織(Morwellham and Tamar Valley Trust) 成立並取得碼頭的產權之後,一系列復原及重建工作才開始,而摩威罕碼頭得以博物館的面貌再度與世人見面。

2006年英國政府提名康瓦耳及西得文的礦業地景角逐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而此舉的成功讓沉寂已久的礦業地景以全人類文化遺產的角色再次浮現於世界地圖上。此礦業地景總共包含十處的子區域,分別位於康瓦耳郡及西德文郡。其重要性在於其所生產的錫、銅、砷推動了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時此區錫礦的產量甚至居全世界之冠、銅產量傲視西歐各國,砷的供應量佔了世界所需量的一半。而這先鋒角色不只影響區域性的社會經濟變動,其工業技術日後更透過移民傳播到世界各地,將康瓦耳的礦業地景複製到歐洲及拉丁美洲。現今康瓦耳及西得文的礦業地景仍蘊含豐富及多面向的歷史遺蹟,從礦區、工業港、鐵路、礦業聚落、莊園、職業學校等等形成一整區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文化地景,而摩威罕碼頭及周圍的礦區即為其中之一處。列名世界遺產也為此區爭取到了英國政府豐富的資金補助,未來各個礦區的相關研究、修復再利用、經營管理等等計畫及機制將會一一推動運轉,可預見下一波社會及經濟成長的即將來臨。

二、環境概述
摩威罕碼頭位於塔瑪河中段的洪水平原區,坡度往河邊逐漸下降,加上園區兩側的大片樹林,使得此區在視覺及空間上有完整的邊緣圍閉。因為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得整區呈現靜謐的鄉間氛圍。河岸邊為碼頭設施及船渠,而軌道則由岸邊延伸至園區內側與車站及運河相接。街道及住宅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園區中段面對碼頭。喬治與夏綠蒂礦坑則位於園區東側樹林內,約需步行五分鐘可至電車車站。目前摩威罕碼頭及其周圍皆為世界遺產的指定範圍內。
摩威罕碼頭與塔瑪河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2006)


三、保存維護機制
1.法定保護機制
此園區的法定地位包含重要優美自然地景地區 (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指定古蹟 (listed building) 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重要優美自然地景地區是由英國政府地景顧問單位Natural England審查後進行指定,用意在於保護並強化英格蘭鄉村地區的自然及人文風貌,例如地形、動植物、地景元素及聚落等,而塔瑪河谷也名列此項保護名單中。因此任何開發行為皆須接受嚴格的審查制度,包含住宅、工商業、觀光發展、礦產開採、廢棄物處理、交通運輸等等皆在監控範圍。摩威罕碼頭也列入得文郡政府的古蹟名單中,這代表著不管是建築物室內外修改或是拆除等計畫皆須經過西得文地方政府的審核及同意,以確保建築物本身的建築及歷史價值不會被破壞。

2006年此園區連同塔瑪河谷及康威耳郡其他九區礦業地景一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底下的世界遺產文化地景類名單中。其重要性一共符合登錄條件中的三項,第一,其展示了人類在某一段時期某一個地區內對於建築、科技、藝術、城鎮規劃或地景設計上的價值觀;第二,其具有獨特或是特殊重要性足以驗證一個文化傳統或是歷史上的一個文明;第三,某一種形式的建築、科技或地景案例足以代表某一段重要的人類歷史。而列入世界遺產除了代表提名地景本身所具有的普世價值之外,地主國需呈現出其對該地區環境特色的掌握及了解、並對未來的管理及維護有一套周詳的計畫及機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任務主要在於鼓勵及協助地主國政府及國民積極參與古蹟的保存及維護,必要時提出技術或資金上的支援,真正對於古蹟具有行政管理權的還是地主國本身。

2.管理經營機制
目前摩威罕碼頭的所有權人及經營管理者皆為摩威罕與塔瑪河谷信託組織 (Morwellham and Tamar Valley Trust),當初設立的目的之一即是重新恢復摩威罕碼頭在十九世紀時的繁盛面貌。這個兼具戶外及室內展覽的礦業博物館自1969年即對外開放,是全英國第一個此類型的博物館。信託組織藉由本身的基金、文化彩卷基金(Lottery Fund)、以及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補助做為經費來源,以負責此區建築及地景的修復及維護,並規劃動態導覽及靜態展示等經營管理計畫。另外一項跨區域的保存維護計畫是塔瑪河谷礦業遺產計畫 (Tamar Valley Mining heritage Project),該計畫以塔瑪河谷的礦業地景作為範圍,提出流域內各個礦業地景所需加強的管理經營重點,以提高這些歷史遺產的利用價值,並考慮其中串連合作的可行性。而摩威罕碼頭經評估結果需要保存的重點包含了軌道、圍籬及歷史建築物等,而現有的旅客中心可作為參觀整個塔瑪河礦業地景的起點,並以軌道來連接其他的歷史遺產。這一項經營管理計畫邀請了地主及社區代表參與,並監督計畫實行的效果。

3.相關學術研究
由於摩威罕碼頭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或更早之前,因此在信託組織得到此園區的產權之後即考古研究來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及現場存留的遺蹟,並由此為基礎決定修復的方針。另外此區也在提報世界遺產前的準備工作研究範圍內,針對其歷史發展及古蹟現存狀況進行調查紀錄。

四、再利用模式
摩威罕碼頭的再利用及展示方式曾經獲得Sandford Award for Heritage Education及AA Award的肯定,其展示方式及內容可說多元且生動,相當受學校校外教學的青睞。大致上其再利用模式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軸:

1.場景設定及角色扮演
摩威罕碼頭所標榜的是讓過去的歷史重新呈現在參觀者眼前,因此園區內的時間設定於1860年代的維多利亞時期,此時摩威罕碼頭正擁有全英國最大銅礦碼頭的頭銜。包含場景佈置及工作人員穿著皆仿製當時情景,而參觀者也可嘗試穿著類似的服裝遊逛園區。摩威罕碼頭常與中小學合作提供生動的校外教學,學童在老師帶領之下換上當時幼童的服裝,並在博物館人員的解說之下了解採礦的流程且親身操作。
參觀學童聽完博物館人員解說之後實際參與操作。
搭乘馬車遊覽博物館園區。
2.建築物及設施保存修復
園區內有多樣的建築物及設施,臨河的區域多為運輸及生產相關的結構物,包含船塢、碼頭倉庫、1903年建造的運輸船、運礦軌道、灰窯工人的住宅、石灰窯、教室等,而後面一排則為生活機能建築,包含礦工住宅、菜園、礦石分析室、桶匠工坊、鐵匠工作室、商店、旅館等。由於園區內的建築物保存狀況及建築物本身機能特色的不同,因此有不同的修復程度及再利用模式。大部分的建築物再利用仍以模仿當時的機能及室內佈置為主,以呈現出維多利亞時期不同等級的礦工的生活風貌,以及市街上商店旅館等的風貌。部分建築物則被附加新的機能使用,例如原有的碼頭倉庫因室內大跨距空間而改為多媒體室,介紹摩威罕碼頭的歷史;原本市街上的多間住宅則作為紀念品販賣部或博物館等。就碼頭本身而言,則在考古研究的基礎下決定保留原有的結構,新的材料在外貌上則與原材料不同以利於辨識。軌道的部份則是利用考古資料及舊照片等資訊複製重建。

3.喬治與夏綠蒂礦坑導覽
喬治與夏綠蒂礦坑是一座小型規模的礦坑,從十八世紀中便已開始開採銅礦,而於1869年停止營運。礦坑內許多設施已經由管理單位加以修復或仿製,例如抽水用的水車是在礦坑內重新組裝過後的複製品,但可以實地運轉展示。而定點位置也佈置假人模仿礦工用餐、休息、鑿礦等的狀況,參觀者在搭乘電車及工作人員的解說下可以了解礦坑內的工作方式及設施運作。此項動態導覽的另一項特色為解說人員為退休後的礦工,這樣的參與方式一方面可以發揮他們對採礦操作的專業知識,另外一方面也對他們退休後的經濟有所挹注。

乘載參觀者進入坑道的電氣車。
礦坑內模擬礦工手工鑿礦的情形。


4.室內展示
室內展示的部分可分為幾種形式,第一種為按照原建築物機能而復原其內部裝修及擺設,例如學校教室、港務人員宿舍、礦工宿舍、礦石分析室等,內部的展示品很多皆由社區捐贈而來。參觀者除了可以自行遊覽靜態與語音展示之外,園區也規畫定時的導覽解說。對於當時碼頭運作的相關產業以及社會各個階級的生活面向都可透過這些室內展示有一清楚的想像。另一種室內展示方式則為再利用成博物館或其他用途,例如原本的碼頭倉庫改成多媒體展示室、住宅改成博物館及商店等。
19世紀時James Medlen是摩威罕碼頭的主管人員,他也同時具有礦石分析師的資格,此處為他的住宅一景。
James Medlen的礦石分析室。
礦工宿舍。
礦工宿舍內部。
二十分鐘的多媒體介紹摩威罕的歷史礦工宿舍內部。
港口與礦業博物館的看板展示礦工宿舍內部。


5.室外展示
戶外展示也是摩威罕碼頭重要的歷史詮釋主軸,尤其是許多地景元素驗證了當時碼頭運作的盛況。因此透過考古研究及文獻舊照片的輔助,園區內以修復及複製重建的方式將原有的地景元素逐漸恢復。其戶外展示的重點區域在於碼頭區,包含目前船渠內所停放的1903年建造的船”Garlandstone”是少數航行塔瑪河的真跡船之一,在園方的修復之後開放參觀,而聯接碼頭與運河間的軌道也已重建完成。透過這些戶外元素的展示能夠提供參觀者一個完整的十九世紀摩威罕碼頭運作的面貌。另外摩威罕碼頭所要呈現的一個主題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常民生活,因此礦工住宅外的菜圃花園也是他們復原的重點之一,這些菜圃是當時礦工們家庭重要的食物來源。位於園區的後方則為連接運河與碼頭間的礦車軌道遺蹟,目前此區仍待修復。
運礦軌道連接碼頭。
修復完成的水車及磨坊。

參考資料:
Cornwall & Scilly Historic Environment Service, 2007, Cornish Mining World Heritage.
http://www.cornish-mining.org.uk/default.htm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Architecture, Heritage & Environment Division,
2006, Nomination of the Cornwall and West Devon Mining Landscape for Inclusion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Devon County Council, 2007, http://www.devon.gov.uk/index.htm
Morwellham and Tarmar Valley Trust, 2004, http://www.morwellham-quay.co.uk/
Natural England, 2007, http://www.naturalengland.org.uk/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