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遺址保存-曼徹斯特科學工業博物館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本篇文章原刊於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副教授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機廠鐵道產業文物清查研究)


一、英國工業遺產保存
工業遺跡的文化遺產價值已經被很多國家及國際組織所認同,包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歐盟等近年都將工業遺產納入研究及指定的重點要項。保存工業遺產的正面意義除了歷史、美學、社會、科技以及建築層次之外,工業遺產的再利用也成為推動保存工作的動機之一。大致而言,都市型的工業遺產的保存與再利用有兩個主流方向,一個是透過成立博物館的形式作為歷史再現的場所,另一個則是透過保存式的都市規劃將工業遺產納入地區空間的發展計畫中。就博物館的方向而言,1970年代之後的工業遺產保存已將焦點移到現地保存與歷史詮釋(on-site con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而保存對象也從原先的單件工業製品擴展到建築物、地景元素及聚落等大尺度的空間脈絡,並納入技術及生活史等無形文化遺產的內容。就都市規劃的角度而言,老舊的工業區常面臨社會及空間品質的問題極需更新,但工業區又常具有其獨特的建築型態及地景面貌足以代表一個城市的獨特個性。在這樣的認知之下,都市更新的趨勢之一便是保留這些原有的工業遺產特色,作為城市意像塑造的重點,同時允許合理的新開發及土地使用進駐Alfrey and Putnam, 1992。這兩個主流方向不論是成立博物館或是保存式的都市規劃,保存工業遺產已經不是消極的保存過去,而是更積極地為這些遺跡在現今的社會脈絡底下找尋合適的新生命,且繼續與周圍地景及社區互動以服務更多不同背景的觀眾。

這樣的保存再利用觀念的演進也帶給工業地景維護與詮釋新的挑戰,因為工業地景無論在空間尺度或是涉及的議題都比單棟建築物的保存再利用更為複雜。原因之一在於工業的運作常需仰賴其他地區的原料及運輸,因此為呈現完整的歷史脈落,這些相關聯的地景元素及建築皆須呈現在歷史研究以及詮釋當中。再者,工業地景常因技術的進步而在廠房或設備上更新,因此基地內的歷史變遷也必須有準確的掌握。除此之外,如何在原建築特色的保留與再利用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個課題,因此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必須能夠明確地解釋建築或地景的重要性所在,而這些重要性是不能因為再利用而被犧牲掉的(Alfrey and Putnam, 1992)。雖然這些都是工業遺產保存的特殊性及挑戰,卻也因為這些特性而讓工業遺產成為歷史保存中的一個獨特類型。對於英國而言,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自然對於其工業遺產的價值相當認可,而上述的兩個保存再利用的機制常運用在英國的工業城市之中。鐵道運輸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工業遺產主題。

二、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Manchester)
1.歷史發展
曼徹斯特是英國重要的工業發跡點,尤其是其紡織業的發展。隨著曼徹斯特工業的迅速進展,原先的道路及運河交通運輸量已不敷使用,因此利物浦曼徹斯特鐵道公司(Liverpool & Manchester Railway Company)興建聯通利物浦港口與工業城曼徹斯特間的鐵道以因應原料及成品的運輸。位於曼徹斯特的利物浦路車站(Liverpool Road Station)於1830年啟用,完工當年此車站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專為旅客設計建造的車站。位於車站北方的倉庫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鐵道運輸專用倉庫,由於當時沒有相關的鐵道倉儲建築物可供設計參考,因此1830年倉庫的靈感來自於基地旁邊運河倉庫的建築型式。利物浦路車站的基地緊鄰曼徹斯特的運河集結點,因此具有轉運方便的優勢。車站及倉儲設備在1830年啟用後不久運輸承載量就超過預期,1844年後曼徹斯特的旅客專用車站就調整到較接近市中心的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Station,目前仍在使用中),而利物浦路車站則作為貨物專用車站。之後的30年內鐵道公司不斷地增改建設備及建築,一直到1880年最後一間倉庫增建為止,之後一百年的地景未有太大變動。但隨著貨物運輸量逐漸減少,鐵道公司為經濟考量開始放棄維護鐵道倉儲設備,此區的建築物因此逐漸頹圮,一直到1975年英國國鐵(British Rail)關閉利物浦路車站(MOSI, 2002a; 2002b; 2002c)。

民間鐵道研究社團一直持續聲援保存利物浦路車站,一直到1978年大曼城郡議會以一英鎊的象徵性金額與英國國鐵購買利物浦路車站作為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的新館址,英國國鐵甚至出資十萬英鎊贊助博物館成立初期所需的建築維修費用。1983年博物館選定利物浦路車站153歲生日當天正式對外開幕。兩年後位於東側的航空博物館(同樣為歷史建築再利用)併納為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的一部分。除了政府公部門的資助之外,博物館在主動爭取其他部門的援助之下陸續增購周圍的建築以擴充相關展示空間及內容。這個博物館在積極經營及推廣之下,光2004年的參觀人數即達到50萬人次。2007年博物館全新包裝形象商標為MOSI,即為其博物館全名的簡稱MOSI, 2002b; 2007。目前全館的展示空間包含五棟主要建築,全為歷史建築再利用,戶外的鐵道及火車皆保持良好狀態且持續使用中。館區為開放的形式,未建圍牆與外界隔絕。(照片1)

照片1: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與周圍環境。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2006)

2.保存維護機制
本案例的法定保護機制可從兩個層次談起。就都市的角度而言,此博物館位於歷史保存區內(Castlefield Conservation Area),此保存區是全英國第一處的都市古蹟園區,區內除了科學與工業博物館之外,還有羅馬時期的城堡遺蹟、以及其他工業遺蹟運河、倉庫群等等。指定歷史保存區的用意除了保護區域內密集的歷史建築物及空間紋理之外,也透過都市規劃的手段讓此區的發展能夠與既有的特色相融合。保存區內的所有建築或構造物不論是拆除或是整建等行為皆須經過市政府審查許可。目前此區已逐漸有商業及住宅等用途的新建築興建,未來將會朝向以休閒旅遊為主的土地使用發展。例如地面樓層可作為咖啡館及餐廳等使用,而二樓以上則作為住宅、辦公室、藝廊等使用。

就科學與工業博物館本身而言,展館建築共有四棟屬於一級的指定古蹟(Grade I Listed Building),高架橋的部份則屬於二級古蹟(Grade II Listed Building)。在英格蘭,一級古蹟的指定條件在於其具有國家級甚至是國際級的歷史及建築價值,而二級古蹟則具有國家級的重要性。指定古蹟所受保護的內容包含室內及室外,但指定古蹟是容許增修改建等建築行為。為了保護其歷史及建築價值不受破壞,增修改建的內容必須經過審核 English Heritage,2010)。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內,雖然是一級指定古蹟,但為了展示及使用所需,建築物內裝設了新的解說機具及機電設備。必要時也增建入口大廳及樓梯等空間。這些都是經過市政府都市規劃單位審核通過的建築行為。

3.再利用模式
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的常設展主題緊扣這個工業城市的發展史,內容分為六大部分:科學與科技、工業與創新、能源、交通運輸、通訊、社區等,六大主題底下再繼續細分相關議題。除了常設展之外,園區也提供臨時性的藝文展示空間,這些多樣化且持續更新的內容可以吸引不同的族群回來參觀及使用這一個園區。利物浦路車站的保存再利用從1980年代開始逐步進行。車站站體的部分因為候車室及店面等建築物的損毀狀況嚴重而進行部分重建,現在本棟作為曼徹斯特城市歷史展示館 (照片2)。除了建築物兩層樓室內展示之外,鐵道下方的結構以及下水道等設施也整頓作為展示空間(照片3)。遊客可經由這些地下通道實地了解曼徹斯特的下水道歷史以及工業城環境衛生的改善;也可以從這些地下通道連接到北側的1830年倉庫(照片2)。1830年倉庫主要提供藝文展示空間。倉庫東側的博物館主要展廳(原Lower Byrom Street Warehouse)在文化資產彩卷(Heritage Lottery Fund 四十萬英磅的補助之下整修作為紡織展示廳,內部的機具仍可運作,因此解說人員可一邊示範操作紡織機具一邊與參觀步道上的遊客互動(照片45)。另外兩棟建築則為航空展示館及動力展示館,皆利用原本大跨度的空間來擺設航空機具以及火車車廂等收藏 (照片68)。位於動力館外側的鐵道則保留,並有蒸氣火車的乘坐體驗,路程從動力館到利物浦路車站約三百多公尺(照片9)。

除了展館內的收藏品之外,博物館設有典藏中心以收集文獻及物品提供研究及教育使用。收集內容包含曼徹斯特地區的公司行號、社區、人物等等相關歷史,時間含跨從過去一直到現今以持續紀錄曼徹斯特的城市發展。這些史料可以幫助研究者進行論文撰寫或是電視節目製作等等,運用範圍相當廣泛。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一直有一群博物館之友在幫助其展示經營,從早期周末的蒸氣火車乘坐活動,一直到1989年他們複製完成了一輛火車。博物館也與曼徹斯特地區的學校合作,每年約有25,000位學齡兒童在此進行課外參觀授課。博物館特地在主要展館較高的樓層規劃學校團體的上課使用空間,包含教室、實驗室、餐廳等,以與一般民眾的參觀空間區隔。

照片2:利物浦路車站(左側)與1830年倉庫(右側)
照片3:位於利物浦路車站1830年倉庫之間的鐵道基礎。
照片4:主要展館及其增建(右側的玻璃屋)。
照片5:主要展館內的紡織機具及人員操作解說。
照片6:航空展示館外觀。
照片7:航空展示館內部。
照片8:動力展示館及2007年形象設計後的博物館新招牌。
照片9:動力展示館外的火車乘坐體驗。

參考書目

Alfrey, Judith and Putnam, Tim (1992)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oulls, Anthony (1999) Railways as World Heritage Sites. ICOMOS Thematic Studies fo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ICOMOS website: http://www.icomos.org/studies/
English Heritage (2010) English Heritage Website. http://www.english-heritage.org.uk/server/show/nav.1373 Google Earth (2006)
Manchester City Council (2010) Castlefield Conservation Area. http://www.manchester.gov.uk/info/511/conservation_areas/972/castlefield_conservation_area/1
MOSI (Th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chester) (2002a) The Liverpool & Manchester Railway: Construction.
MOSI (Th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chester) (2002b) The Liverpool Road Station, Manchester.
MOSI (Th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chester) (2002c) The 1830 Warehouse, Liverpool Road Station, Manchester.
MOSI (Th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Manchester) (2007) The Museum of Science & Industry.
Robbins, Michael (1998) The Railway Age. Manchester, Mandolin.
Hudson, Kenneth (1976) Industrial Archaeology: a New Introduction, London, John Baker.

No comments: